一月 2009 的封存

蕭青陽搞設計 從夜市玩到葛萊美

17 一月, 2009

行行出狀元,希望我們的社會可以越來越多元化。

————————————————————————————-

邱祖胤/專訪 (20090117)  中時電子報藝文新聞

一個在麵包店幫忙家計、全身都沾滿麵粉渣的男孩,一有空就往夜市唱片行鑽,長大以後成為台灣平面設計界翹楚。蕭青陽三度入圍葛萊美獎,連歐美日各國設計師都對他伸出大拇指。他心中最純情的角落永遠屬於音樂:「我設計過八百多張唱片,我的腦中卻有四十幾萬張唱片封面,這是別人贏不了我的地方。」

他就是這樣,禮貌中帶點臭屁,工作室裡永遠都充滿搖滾樂。

三度入圍葛萊美獎 為台增光

二○○五年他以王雁盟專輯《飄浮手風琴》入圍葛萊美最佳唱片設計獎,成為第一位華人入圍者。二○○七年以電音歌仔戲專輯《我身騎白馬》再度入圍,今年他以《甜蜜的負荷─吳晟詩誦與詩歌》入圍最佳套裝唱片設計。

蕭青陽出生在台北縣,家裡開麵包店,童年的他有忙不完的活,年節是他和弟妹們最痛苦的時刻,包紙、裝盒、送貨作業,動作慢了會遭斥責。到了念高中的時候,他還負責送貨。

漫長的麵包店「童工」生涯對蕭青陽很重要,練就他察言觀色、任勞任怨及注重細節的美德。他說,出社會以後的每一件事對他而言都「太輕鬆了啦」!

蕭青陽從小就有辦法在幹活的空檔中找樂子,愛畫畫的他,會把手邊的包裝紙拿來塗鴉。麵包店就位在中和南勢角夜市口,他小小年紀一有空就跑唱片行,把買回來的錄音帶分類。

算起來他就是從那時候累積唱片包裝設計的概念:「我當時就發現,不同音樂類型的封面設計會有不同的設計語法。像爵士樂唱片封面,總有滿臉是汗的樂手特寫照片,常用單色系。我會去探究或想像,為什麼要這麼做。」

蕭青陽念復興美工升三年級時,和負責畢業製作同組同學在外租房子。他租到房子的第一件事,不是討論畢製,是搞個錄音室,每天找同學找來錄節目。

蕭青陽很喜歡解說唱片,而且欲罷不能。他直言:「設計人不能只想著如何做出美美的畫面,不去考慮各種意義。」

堅持充分了解音樂 才來包裝

一九九六年台灣原住民歌手郭英男的歌聲被用作奧運配樂,蕭青陽受到刺激。他發現能讓全世界注意的聲音,不是流行音樂,而是能感動人心的聲音。因此,他堅持對音樂充分了解後,才著手設計封面,經常參加歌手演唱會,多次面談。

他舉入圍葛萊美獎的《我身騎白馬》專輯為例說明,專輯內容是蘇通達製作的電音版歌仔戲。於是他找出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故事當專輯主題,兩個主角一在封面、一在封底,永遠不能見面,以王寶釧的苦守寒窯來對應身騎白馬的薛平貴。

蕭青陽最近也為江蕙新專輯《甲你攬牢牢》擔任封面設計。他的設計是江蕙倚靠在男人背上,傳達對愛情的渴望,也反應歌迷對江蕙感情世界的關心。唱片公司一開始擔心江蕙反彈,沒想到她竟對這提案認同。

蕭青陽表示,他自己最早也是從台灣唱片產業磨練出來的,對於唱片封面總是青一色的歌星美美的臉蛋相當感冒。他鼓勵其他設計師,如果現階段客戶無法讓你放手,那想辦法把自己的基本條件練到最好。

從麵包店裡學到細節,從夜市唱片行裡練習用思考,蕭青陽勉勵同業,創意可以大膽去玩,但基本不能疏忽,「在別人還看不到你的才氣之前,先努力修片吧!」

熱愛音樂 設計唱片逾800張

蕭青陽生於一九六六年,雙魚座,復興美工畢業後,為了進入娛樂產業,他先在《明星》雜誌擔任美術工作,之後進入上格唱片。不過當時的老闆跑去當兵,只剩蕭青陽和旗下歌手高勝美、李翊君相依為命,高勝美的專輯成為蕭青陽的處女作。

年輕時代迷戀新浪潮及電子樂的蕭青陽,入行以後發現唱片業跟自己所想像的很不一樣,業界要求的封面設計無法跟他腦中歐美唱片封面相比,但他還是苦練基本 功,前後設計超過八百張唱片。他為豬頭皮、陳珊妮、羅百吉等歌手所設計的唱片封面,做得非常西式,與曲風十分貼近,引起業界的關注,進而在多次葛來美獎中 綻放光芒、揚名國際

retrieved on 20090116 at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content/newscontent-artnews/0,3457,112009011700066+110513+20090117+news,00.html

愛的奇蹟 智障生甄選上北科大

17 一月, 2009

2009-01-17 中國時報【許素惠/雲林報導】

中度智障生竟考上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大成商工汽修科建教生林同學從小被鑑定為中度智能障礙,國中小遭同學老師排斥,高中幸遇三位恩師,像開了竅般功課突飛猛進,縱橫全國技藝競賽,甄選上北科大,上周換發殘冊,還因證照太多被鑑定為「太聰明」而遭打回票。

「中度智障竟能和一般生甄選上一流科大,簡直是奇蹟!」大成商工教務主任賈元勳轉述林同學彰化縣大城國中,師長們得知消息時,個個都瞠目結舌,不敢相信。

高中三恩師耐心教學 讓他開了竅

林姓學生出身貧苦,母親與兄姊都智障,他也被鑑定是中度智能障礙,殘障手冊始終跟著他,唯一正常的爸爸為了照顧全家,無法如常就業,只好撿破爛維生。

「我真的很笨,老師教的都記不起來。」雖然已入列明星科大,林同學想起高中以前的自己,直強調腦袋不靈光。

那時,同學們總欺負他,他不敢言、不敢怒,只能默默承受,自卑加上功課跟不上,連老師也放棄他,國中基測只考七十二分。

基測僅七十二分 現在有一堆證照

由於家境貧困,林同學選擇大成商工建教班就讀,邊念書邊實習工作,幫忙家計。

高一導師王響復因育有一身心障礙孩子,敏感地發覺林同學的不一樣,愛心、耐心加倍,不辭辛勞利用假日補救教學,精神上給了更多的鼓勵與支持,高一下學期,林同學便有明顯進步。

高二由陳群芬老師接手,同樣對林同學關照有加。林父病逝,家裡窮得連後事都辦不了,導師帶著他逐班募款,爸爸才得以安葬,因此他最擔心大學未來學費與生活費無著。

被鑑定「太聰明」 換發殘冊打回票

在老師林志成專業訓練下,林同學高二開始代表學校對外參賽,先後拿下全國汽車鈑金第三等佳績,丙級證照高居全汽修科最多,此外還有兩張因競賽優異的乙級免術證照。

上周他換領殘障手冊時,醫生為他重新鑑定,沒想到因為太多證照被認為「太聰明」而被打回票,從此跟殘障手冊說拜拜。

「他真的不一樣,剛來時眼神呆滯渙散」,賈元勳形容他第一眼看到的林同學。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林同學對三位恩師有說不出的感激,「從沒有老師對我這麼好過」,他說,大成商工的老師是他生命中的貴人。
retrieved on 20090116 at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3+112009011700245,00.html

截長未必補短 有長才最重要

17 一月, 2009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在高鐵站,巧遇以前的鄰居,看到當年在母親懷裡的小不點現在已經是活潑可愛的小四學生了,真令人感嘆時光飛逝。在等車的時候,我發現這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很好,問她看過什麼書,她回答得頭頭是道;最主要是她很有禮貌,善解人意,我一直誇獎這個孩子,一旁的母親卻一臉苦笑,令我不解。

回到臺北後,收到鄰居的電子郵件,原來老師說她女兒有學習障礙,寫字少筆畫,閱讀跳字,凡是跟語文有關的科目都考不好。她這次北上,就是帶孩子去找醫生鑑定,看看是不是智力有問題。

她最憂心的是,老師每天罰女兒寫字,每天抄課文十遍,說是要加強她的弱項。結果孩子恐懼上學,每天回家一攤開作業本就哭;而且因為功課不好,同學排斥她,在班上沒有朋友,大家都不願跟每天被罰站的人作朋友,使她在學校很寂寞。

鄰居說她已盡力補救,每天至少念一本書給孩子聽,念完請孩子把故事講給她聽,以確定孩子聽懂了;碰到生詞,她就和女兒用生活上的各種情境造句;她也鼓勵孩子自己編故事,發揮想像力。難怪在高鐵站時,我覺得這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這麼好,原來是訓練有素。

鄰居說她曾懇求老師讓孩子帶電腦上學,用打字的方式寫作文,但是老師不肯,也不肯用口語評量,所以她現在很煩惱,不知該怎麼辦。我看了信非常感慨,只能回信建議她幫孩子轉學或轉班,找到一個能接受孩子的缺陷,承認有閱讀障礙這回事的老師,才能解決問題。

人類會閱讀是一個奇蹟,因為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就人類整個演化的歷史來看,實在太短了,比一眨眼的時間還短,短得來不及登錄到基因裡。我們的大腦有語言中心,但是沒有閱讀中心。

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到正常的環境中,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一個正常的孩子放到正常的環境中,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所以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是習慣,就要從小培養。李光耀在新加坡大力推動閱讀時,就要求新加坡的父母,孩子十八個月大就要抱在身上,親子共讀。

目前,已經知道失讀症(dyslexia)是一種基因缺陷,跟人類染色體二、三、六、十五、十八有關,這些孩子最顯著的症狀是跳行、跳字,偏旁左右顛倒,缺筆畫等現象,智力正常,但是閱讀能力低於兩個年級;也就是說,到了小學三年級,閱讀能力還在一年級的程度。

因為是基因上的問題,用打罵方式教育對孩子不公平,可以換個方式評量,當孩子對自己有信心時,長處可以把短處帶上來。歷史上,閱讀障礙的人很多,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邱吉爾、洛克裴勒(洛克裴勒家裡不知請了多少家教,都教不會他閱讀,最後他去學盲人點字。演講時,他用手指頭摸著演講稿完成演講,臺下的聽眾完全不知道他有閱讀障礙)。

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不是孩子的錯,不必羞辱他,也不必要他罰站。不要從孩子的短處去補救,要從孩子的長處去發展。因為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是用他的長處去和別人競爭,不論他的長處是什麼,只要贏得過人,他就有飯吃。

如果整天截長補短,到最後,短處比不上別人的長處,而自己的長處又沒有機會發展出來,這孩子就變成一無是處、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了。大人的觀念影響孩子的一生,不可不慎!**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8/12/30家庭版

珍重再見

10 一月, 2009

看著這學期學生交來的期末報告

篇篇都很精彩

如此用心

如此地掌握概念

呈現出多元繽紛

流露出回觀省思

換我依依不捨起來

下學期沒有課了

這間學校的愛恨情仇

都將逐漸淡去

最令人難忘的是師生之間曾經交集激發的火花

但願咱將如我往常所說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我們後會有期

祝福大家平安靜好

帶嬰上班?

5 一月, 2009

以下新聞轉貼自中時電子報: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105/4/1cfkx.html

更新日期:2009/01/05 04:33 黃文正/紐約時報四日報導

對許多即將分娩的職業婦女而言,要選擇請產假與育嬰假,暫時離開職場?抑或找專業褓母照料小貝比,繼續工作打拚,好保住飯碗?不免有些兩難。為此,若干美國公司提供了另類選擇:把嬰幼兒帶去公司一起上班。

幾年前,身懷六甲的德露卡在紐約曼哈頓創辦Kingsland資產管理公司,她的員工都納悶,在公司草創這重要時期,老闆是否會請育嬰假,回家看顧剛出生的小嬰兒?

出乎眾人意料,德露卡決定帶小女兒蕾拉一同上班。她在辦公室旁設置了一間獨立的嬰兒遊戲房,如今,小蕾拉已三歲半。德露卡說,因一旁有褓母照顧,她可安心工作,而在工作空檔,也可就近陪她玩耍。現在,蕾拉七個月大的妹妹亞莉安娜也加入「上班」行列。

愈來愈多美國公司允許女性員工(甚或男性員工)帶嬰兒一同去上班。好處是:女性員工不需請三個月的無薪育嬰假,可方便哺乳,並且不用擔心小寶貝反而與褓母比較親暱;缺點則是,小嬰兒可能干擾工作,並引起其它同事的反感。

反對者認為,想要兼顧工作和孩子,最後可能適得其反,兩者都落空。職場顧問公司「WFC」董事長賽泰爾指出:「工作就是工作,有幼兒在辦公室,多少會令人分心。」曾帶初生兒子上班的廣告公司「S3」董事長麥克薇也說:「妳不可能同時兼顧好工作和媽咪的角色。」

「職場育嬰機構」(The Parenting in the Workplace Institute)篩選了全美一一七家對嬰兒友善的企業名單,這家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莫昆女士說,鼓勵員工帶嬰兒上班雖已有十五年之久,但直至最近兩年才蔚為風潮。

她 說,部分原因是經濟考量,此外,美國聯邦政府雖通過《家庭和醫療假法》(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女性員工可請三個月無薪育嬰假,但這對企業主或員工皆造成不小困擾。為此,越來越多人認為,帶出生嬰兒一同上班,不失為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明尼蘇達州「Borshoff通信公司」有四十名員工,公司老闆馬修鼓勵員工帶六周至六月大的嬰幼兒一起上班,但必須減薪兩成。

馬修說,這種減薪方式很公平,父母在上班中抽空關心照料孩子,也比較不會有罪惡感。

紐約出版公司「LifeTime Media」執行長葛莉絲,自女兒亞莉山卓兩個月大便帶著她一起上班,如今女兒已五歲大,她也鼓勵所有員工仿效,相信孩子可創造更積極的工作環境,果然,「大家的笑容變多了,感覺更放鬆、也更有意思。」

葛莉絲說,儘管帶孩子一同上班,有時不免對工作造成干擾,但大家都學著尊重這些「小同事」,而她也發現,女兒的「自尊心」和「安全感」都提升不少,葛莉絲笑說,討厭孩子的人,最好別遞履歷表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