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轉貼文章’ Category

第二屆生命故事獎~特優作品【我的白飯便當】

7 一月, 2010

我小的時候,有這樣一段故事…

我的爸爸是工人,最近他住進醫院了,媽媽說是一種很可怕的病,好像是「ㄞˊㄓㄥˋ」,媽媽每天都要四處跑,她說要去借錢,要我自己照顧自己。午休時間到了… 同學們的午餐很豐盛,飄出很香的味道,也有很漂亮的顏色。(糖醋排骨蔥爆牛柳蒜泥白肉芙蓉豆腐生菜蝦鬆雞排控肉雞腿魚排… )打開便當,我的是-白飯便當。是我昨晚自己煮的。其實煮飯很簡單,只要把白米放進鍋裡,加水就好了, 可是我水加的不夠多,飯好硬。

小美忽然說:「我最討厭吃牛肉了!謝謝你。」

小華一看到,立刻說:「我也不喜歡雞腿!謝謝你囉。」

豪豪接著說:「我不吃魚。謝謝!」
安安說:「媽媽帶太多了!謝啦。」
小明說:「我根本吃不下這麼多!感謝。」
麗麗說:「我今天沒胃口。你真好!」
小胖也說:「我要節食。謝囉!」
… 他們都一窩蜂的把菜倒進我的便當裡,我的便當像聚寶盆一樣滿出來。
今天是這樣,明天也是,後天,大後天…
後來,媽媽病倒了,我陪她在醫院裡,很晚很晚才回家。
我累的一躺上床就睡著,忘了煮飯。
那天,我帶了空白便當。
同學們歡呼的大叫:「耶!你可以幫我們吃飯了!」…
我一口一口品嚐同學們的飯,不管是誰家的飯,都好香好軟,比我煮的好吃。
加進眼淚的白飯,更有一種鹹甜的滋味。

那天晚上開始,同學們的爸爸媽媽,晚上都會來我家,
帶著飯菜、水果、蛋糕,他們都說家裡東西太多了,或是說要一起慶生…
沒多久,爸爸媽媽都出院了,媽媽說同學們的爸爸媽媽幫了很大很大的忙。
我聽不太懂他們做的那些事情,只是媽媽說,以後一定要回報他們。

我想…
我以後要當一名廚師,煮好多好多好棒的菜,請大家吃!
後記:
小時候的理想我還記得,只是長大後,我沒有成為廚師,
倒是成為教會的社工員,服務流浪四處的街友,每週都要煮飯給街友們吃。
每次看著桌上剛煮好,一鍋鍋熱騰騰的飯菜,
我就會想起我小時候,塞滿菜餚的白飯便當,
想起那些同學們的可愛和溫情,然後我的淚水
就會湧現出來…

食物里程數

22 十月, 2009

「當季」和「當地」 文/王文華

我們這些出過國留學的人,都很假仙。
也只不過在國外待了幾年,回到台灣後,卻喜歡用舶來品。
我們都有一種成見,只要包裝上有英文或日文,品質一定較好。
還會說花多一點錢沒關係,我們重視「生活品味」。

對於沒有包裝紙的東西,我們當然會追查它的身世來源。
蘋果,要吃日本的。梨,要吃韓國的。牛奶,要喝紐西蘭的。巧克力,要吃法國的。
我對自己這樣的行為一直不以為意,你說我臭屁我不在意,反正我是雅痞。

一直到我學了「食物里程」的觀念,才恍然大悟。
「食物里程」(‘Food Mile’) ,指的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

里程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而生的二氧化碳,破壞了環境。

沒想到吃什麼東西,還跟二氧化碳扯得上關係!

「食物里程」要低,大家要盡量吃「本地生產」的食物。
夏天的芒果,台灣最好,很少人會去吃進 口芒果。
會買進口水果,是因為想吃當季台灣沒有的東西。

所以要–減少–「食物里程」,首先要吃「當季」的東西。
當季的食物新鮮、便宜,何苦違背自然,折騰荷包,去吃大老遠跑來的祭品?

快樂的秘訣,是做最自然的事。
很多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違背自然。
生命有它固定的節奏,最舒服的姿態是跟著它一起流。
鄰家的青梅竹馬很美,幹嘛去追俄羅斯的美眉?
順天應時,你活得白白胖胖。扭轉乾坤,你會害死了很多人。

「當季」和「當地」,除了新鮮和少污染,另一個好處是活絡了本地經濟,改良了都市與農村的關係。

「愛台灣」不用上街頭,在家裡吃台灣水果就可以。
「低食物里程」的另一好處,是減少了進口商、經銷商等中間人的加成,讓食物鍊的兩端:農人和消費者,都能夠得到最好的待遇。

英、美兩國對「食物里程」算得很精。
2005年7月,英國政府統計,每年因為運送食物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全國總量的1.8%。
這1.8%,豈不是「冤大頭」的污染?

餵飽人類的肚子,當然要消耗能量。柏克萊大學教授 Michael pollan 估計:
製造食物所消耗所有的能量,只有1/5 是發生在農場,另外4/5都發生在加工和運送過程。
所以不想製造冤大頭的污染,我們要吃沒有加工、就近生產的食物。

用嘴投票
在美國,許多學校發起「農場直達餐廳」運動。
讓學校的午餐,不再是大量製造的冷凍食品,而是鄰近農場送來的鮮美佳餚。
我們也許沒機會去美國的學校,但在美國各大城,都可以逛到「農家市場」(Farmers’ Markets,最有名的在 L.A.,1934年開張)。
食物由當地的農家直接拿到市集來賣,不再大費周章地送到經銷商的中央倉庫。
每個周末,紐約的工會廣場(Union Square)都有農家市場。
來自紐約州的農家以便宜的價錢賣新鮮的蔬菜水果、花草樹木、麵包餅乾,以及人情溫暖。
在大太陽下,我跟農人買東西,聊生活。在充滿日光燈和冷凍庫的超級市場,很難有這種感覺。

美國各地都有類似的市場。

西北部的奧勒岡州講究環保,大城波特蘭有一家「新季節」 (‘New Seasons’)超市,所有的肉和蔬果都標明原產地,27%是當地生產。

為了讓民眾易於辯識便於購買,「當地產品」都貼上黃色標籤。
「新季節」甚至把一些瀕臨絕種的食物,如紅鯛魚,貼上紅色標籤,規勸消費者不要購買。
甚至讓消費者免費試吃不同魚類,證明黃標和紅標一樣鮮美。

這樣一來,「食物」! ,變成了新型態的「選票」。
你買什麼食物,表達了你的政治立場。
那些政府沒做到的事情,一般老百姓可以用食物購買來解決。
政府沒照顧好農民,老百姓買農民的食物彌補。
政府沒管理好食品衛生,老百姓就買有機食品。
「有機食物」,在全球是 9,600億台幣的產業。9600億若換成選票,不知有多少。
「用嘴投票」,當然不會有政府的政策來得有效。
但當政府的政策遙遙無期,消費者至少可以先靠自己。

食物的「民族主義」

在台灣,「食物里程」的觀念還不普遍。
但我最少可以做的,是在鄰近的市場、買本地的蔬菜水果。
[ 肥水不落外人田 ],用在食物上最為貼切。
當你買本地的食物,你買到新鮮、健康、更少的油 錢、更好的空氣。
同時,你也默默地幫助了那些,從未謀面、卻一直「養」你的農民。

除了消費者直接跟農場買東西,很多餐廳也開始直接跟農場交易。
永豐餘生技從事有機農業很多年。他們在宜蘭有一大片有機農地,雞、豬、菜、豆腐,什麼都有。
永豐餘在台北開了一家「齊民有機火鍋」,餐桌上的食材,自然是農場中的作品。

學會「食物里程」後,我收斂了歸國學人的臭屁,努力尋找產地最近的東西。
經過水果攤,看到那些豐滿的梨,我還是會問:「哪裡產的?」老闆大聲叫:「韓國的!」
他也許以為這是最好的賣點,殊不知這對我是最深的痛處。
「哎,韓國的。」我把玩許久, 忍痛放下,就像離開一個豐滿的美女。
唉,我不能愛你。
因為在食物上,我有了民族主義!

一位老出版家的啟示

10 十月, 2009

財經漫遊-財經漫遊-一位老出版家的啟示 2009-10-10 中國時報 【沈雲驄】
 

台灣的出版界,很多人喜歡騎腳踏車。有人為環保,有人圖方便,有人趕流行,更多人是因得省錢過日。雷哈德.莫亨(Reinhard Mohn)不需要省錢,因他是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有錢人之一。但是多年來,他仍然喜歡騎著平價的腳踏車上班。上周六,這位獨樹一格的德國老出版家、打造貝塔斯曼出版帝國的推手,以八十八歲高齡去世。

 終其一生,巨蟹座的莫亨,行事溫和且低調,以至於外界對他的經歷所知不多。但其實,這位老出版家生前的行事作風,可以為此刻迷惑中的企業,指引著未來的方向。

 莫亨是在一九二一年,出生在德國東北方一個叫做Gutersloh的小鎮。二次大戰結束後回到老家,從父親手中接下貝塔斯曼這個家族事業。當時的貝塔斯曼,跟今天沒法比,這家他曾曾祖父在一八三五年創辦的公司,儘管有超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卻仍只是一家中型的印書商,主要的生意不脫印刷與出版,也很少與別的國家往來。

 直到莫亨在一九四六年接手之後,貝塔斯曼才向個逐漸甦醒的巨人似的,將生意觸角伸向全世界,跨入從音樂到電視等各種媒體產業。最後,今天大家都看到了,這家原先名不見經傳的印書商,成了一家年營業額超過兩百三十億美元的跨國集團。美國的藍燈書屋,被他併購了;網路業的AOL,當年創辦時他也是大股東;他在唱片公司BMG的持股,一度還超過一半。

 算到今年為止,貝塔斯曼總共在五十幾個國家,雇用了超過十萬三千名員工,也讓莫亨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然而,莫亨雖然打造了一個大王國,也很有錢,卻很少像別的富豪那樣,動不動就展現出財大氣粗的樣子。多年來,他的平民領導風格,以及勇於獨立思考的個性,就備受許多與他親近的人的推崇。

 平民作風,是莫亨最大的特色之一。上班,他雖然也有車子,卻喜歡騎著腳踏車;午休時,他也樂於跟同事一樣,到員工餐廳用餐,跟最基層的員工並肩坐在一起,聊時事,談心情。而他這麼做,之所以不會讓員工感到「假假的」,就是因為他打從心底不相信高壓式領導。不要以為你有了權力,就能逼別人就範,他說:「要讓人心服口服。」

 他鼓勵員工獨立思考,勇於創新。他不斷提醒員工,世界在改變,因此每個人都不能故步自封。「我們自己的生活變得愈來愈簡單,」他早在多年前就觀察到:「整個世界卻變得愈來愈複雜。」個人如此,企業也是。現在,要開一家公司很簡單,但要經營下去,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卻遠較過去複雜。要因應這充滿變數的未來,莫亨認為,不能靠政府,不能靠學界,而是要靠能獨立思考,有創意,以及有社群意識的人。從公務員到上班族,都得勇於拋棄原有的工作方式,學習新的方法與技能才行。

 莫亨自己,就是勇於嘗試新方法的典範。例如在他剛接手公司不久,就發現透過書店賣書的效果非常有限,於是大膽創立「讀書俱樂部」,針對當時剛剛崛起的中產階級家庭,推出各種閱讀活動,獲得極大的成功,也造就了接下來半世紀的讀書俱樂部風潮。後來,他帶領貝塔斯曼跨向國際,也震撼了當時非常「本土」的德國出版業。「面對全球化,」他說:「每個產業都必須學習與別的文化對話才行。」而且有別於其他老一輩出版人,對新媒體總抱持著疑慮,莫亨對新媒體很早就展開佈局。從電視到網路,這位出版家幾乎無役不與。

 這樣的領導風格,至少到目前為止,讓貝塔斯曼在今天低迷的出版市場上,保持著令人羨慕的優勢。英國的暢銷榜上,旗下的藍燈書屋就佔了四分之一;美國《紐約時報》一到六月的排行榜上,也有一百四十本,包括今年最暢銷的書、丹.布朗的《失落的符號》;在莫亨的家鄉德國,貝塔斯曼同樣是最大贏家。

 至於還能當多久的贏家?會不會被別的贏家取而代之?就要看接班者能不能像莫亨那樣,放下身段,捲起袖子,勇於揚棄舊習慣,大膽創新了。

 (作者為早安財經出版社發行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01000342,00.html

美商捐款 助聽損兒學習聽與說

10 十月, 2009

中央社╱台北9日電】 2009.10.09 10:55 pm

美商優比速旗下UPS全球基金會今天捐贈4萬7500美元給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購置療育設備,讓聽損兒能學習聽與說,能夠與人聊天。

雅文基金會創辦人倪安寧與先生鄭欽明的小女兒「雅文」,患有先天性極重度聽損,在學習「聽覺口語法」後,已能流利地說話和聊天,為了讓聽損兒都能學習聽與說,成立雅文基金會。

捐贈儀式今天在雅文基金會舉行,現場安排2名接受療育的小朋友桐桐和豪豪,朗頌聽奧主題曲「聽得見的夢想」歌詞,並致贈手繪謝卡與花束,場面溫馨。

雅文基金會表示,正值景氣寒冬,能獲得贊助,對聽損兒及其家庭等都是莫大的肯定。

雅文公關主任張慈芳說,多數聽損兒在 3歲前接受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法」的療育,幾乎都能恢復到正常聽與說的能力,今年有聽損兒考上建國中學和北一女中,期盼未來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損兒,且都能擁有很好的口語表現。

UPS行銷企劃部專員葉宸安說,去年公司員工們都在雅文基金會擔任過志工,不論是幫忙消毒教具、製作教材還是帶小朋友活動,都讓他印象深刻。

【2009/10/09 中央社】
http://udn.com/NEWS/SOCIETY/BREAKINGNEWS2/5185869.shtml

轉貼88水災志工招募

26 八月, 2009

本次服物地點阿里山,時間08/28 ( 星期五 )晚上20:00~08/30(星期日)20:00止,共計三
因為道路中段,山上的物資缺乏,所以這星期六日要把物資送入災區,需要目前仍需多位男性及少數女性志工朋友的協助,
如您身邊有 壯丁男 與 賢妻女 之友人,
懇請邀約與我們一同前往達邦部落救災,
人員招募直到08/27日中午為止,
並請參予這次救災的志工朋友提供投保資料( 姓名、出生年月日、身分證字號、受益人、聯絡電話 ),及手機電話,以便聯繫;謝謝。
另徵求手邊有多餘帳篷可借取
謝謝大家的發心…..
聯絡人~譽翔媽0935656036.0982472854
即時MSN~chang251719@yahoo.com.tw

轉貼洪蘭:培養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

11 六月, 2009

今年基測有四一三三名考生作文交白卷,甚至有孩子在卷子上寫「題目很難,我不會寫」,其實今年題目「常常,我想起那雙手」比去年「當一天的老師」容易。孩子在生活中,每天不知看到多少雙手,先不講父母照顧的手,從早上出門上學算起,就有路邊賣早點小販的手、公共汽車司機駕駛的手、導護老師指揮交通的手、老師寫黑板的手、校工打掃廁所的手、廚工做營養午餐的手、同學勒索打人的手、護士阿姨貼紗布的手…,任何一點都可以發揮,怎麼有這麼多人交白卷呢?難道心中真的無一句話可說嗎?

作文科缺考一向為各科缺考之冠,據統計,今年比去年多一五一二份白卷,這透露出來是個警訊,即我們的孩子不會思考和表達,連不需要破題的題目都不會寫。當這麼多人連基本的作文都不會時,在小三教「映襯」等修辭學有什麼意思?我們該不該檢討一下教學的內容和難度?

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廿一世紀的公民必須要有「快速吸取訊息的能力和正確表達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和別人競爭。對於後者,我們的學生差太多,連念了十二年國文的大學生在寫問答題時常常詞不達意。報上登有學生文不對題,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背好的文章硬套上去,管他是什麼題目,這表示我們教學還在死背的階段,背範本,不教思考。

現在我們一定要開始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了,孩子若是說得不好,父母先不要急著替他說,耐心等他講完後,把他的意思再講一遍,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讓他了解原來我的意思可以這樣表達,但是千萬不可叫他照你的話再講一遍,因為這樣就失去了跟你談心的樂趣,變成功課了。中國父母最厲害的一點,是可以把任何有趣的事都變成功課,也最喜歡打斷孩子的話,常說「我知道了,不必說了」,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並不真正知道孩子的意思,而且就算知道了,也要給他一個練習說話的機會,耐著性子把話聽完,因為這是身教:不打斷別人說話是禮貌、是尊重的表現。我們常教孩子不要搶著說話,但是我們自己卻常犯。

學習用文字表情達意

很多人質疑思考可以教的嗎?邏輯不是天生的嗎?其實,思考的確可以教,邏輯性的思考也需要後天的訓練。因此,現代化教學應該是老師講的少,孩子講的多。鼓勵孩子把眼睛看到的、心中想到的轉換成別人可以懂的話說出來,再逐漸訓練他我手寫我口,達到用文字表達自己意思的境界。

眼睛看字比耳朵聽話來得快,快了幾乎三倍,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現代,電子郵件和簡訊幾乎取代了電話。我們的孩子要和世界競爭時,必須快速、正確的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這一點已經沒有爭辯的餘地了,必須立刻去做,不可再忽視了。(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06/10 聯合報】retrieved on 20090611 fro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953844.shtml

別小覷了幼兒園

26 五月, 2009

by Robert Fulghum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about how to live and what to do and how to be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Wisdom was not at the top of the graduate school mountain, but there in the sand pile at school.
These are the things I learned:

•Share everything.
•Play fair.
•Don’t hit people.
•Put things back where you found them.
•Clean up your own mess.
•Don’t take things that aren’t yours.
•Say you’re sorry when you hurt somebody.
•Wash your hands before you eat.
•Flush.
•Warm cookies and cold milk are good for you.
•Live a balanced life – learn some and think some and draw and paint and sing and dance and play and work every day some.
•Take a nap every afternoon.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watch out for traffic,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Be aware of wonder. Remember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the roots go down and the plant goes up and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or why, but we are all like that.
•Goldfish and hamsters and white mice and even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 they all die. So do we.
•And then remember the Dick-and-Jane books and the first word you learned – the biggest word of all – LOO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in there somewhere. The Golden Rule and love and basic sanitation. Ecology and politics and equality and sane living.

Take any one of those items and extrapolate it into sophisticated adult terms and apply it to your family life or your work or government or your world and it holds true and clear and firm. Think what a better world it would be if we all – the whole world – had cookies and milk at abou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n lay down with our blankies for a nap. Or if all governments had as a basic policy to always put things back where they found them and to clean up their own mess.

And it is still true,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it is best to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別小覷了幼稚園

我們做人處世所真正需要的知識,大部份在幼稚園裏已經學到。

人生在世應該怎樣生活、應該做些什麼以及怎麼為人,我在這方面所需要的知識,大部份是在上幼稚園時學到的。智慧並不存在於大學研究所的象牙之頂,而是在幼稚園的沙池裡。

我在幼稚園學到東西是:

要和別人分享一切。

事事要公平。

不可以欺負人。

東西用完要放回原處。

自己弄亂的東西要自己整理。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據為己有。

冒犯了別人要說對不起。

吃東西前要洗手。

生活要平衡,每天都要學一點新知識和練一練動腦筋,畫畫圖、唱唱歌、跳跳舞、玩玩遊戲,也要工作一番。

下午要小睡休息。出門時小心車輛。最好大家手牽手聯在一起。要知道世界是奇妙的。想想杯子裡的小種子,它會生根出芽,然後長成一株植物。雖然沒有誰真正知道原因,但我們大家也一樣生根成長。

金魚、田鼠、小白鼠,和甚至杯子裡的種子──全都遲早會死。我們自己也不例外。

然後要把妳最早學會的一個字記住:「看」。

你需要的一切知識,都在某處可以看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準則、親人惜物的愛心、基本的衛生常識、環境生態和政治以及健全的生活之道,盡在其中。

試想想,如果每天到了下午三點鐘我們就人人都有點心和牛奶吃,吃完就躺下來蓋上毛毯睡個午覺,世界會多美好啊!或者,如果我們的國家和別人的國家都訂有基本的政策;把東西放回原來的地方,自己整理自己弄亂的東西,那麼,世界將會多美麗啊。

還有,不論你是什麼年紀,你走到外面的世界,最好還是跟別人手牽手緊靠在一起。

洪蘭:生活即教育

26 五月, 2009

轉貼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926897.shtml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最近我在一家餐廳中看到了這個理想的實現。

小學生當侍者 表現不輸大人

很多父母都讀過蔡穎卿的《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暢銷書,我很喜歡這本書,尤其喜歡她的人生哲學、生活品味及烹飪技術,所以在一個星期天中午,我帶母親和親友去了她的餐廳。

我們一走進門就看到一個很可愛的小男孩,穿著黑色的侍者制服,腰上圍的圍裙幾乎拖到地,迎上前來,很正式的說:「請問您有訂位嗎?」然後一本正經的在訂位單上劃去我的名字,說:「這邊請」。他把我們帶到窗邊的位子,但是我們都沒有坐下,因為太驚訝了,十二個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朋友,侍者打扮,圍裙口袋上還掛著一條折的整整齊齊的毛巾,穿梭在桌子間端茶、上菜。一時間,覺得自己好似來到了格利佛的小人國,周圍都是小大人。

孩子們有機會 就會做得很好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用托盤端了一碗湯,目不斜視的專心走路,走到桌子前面,另一個跟他同樣年齡的女孩幫她把湯放在客人前面,說「請慢用」,然後告退。我們看得下巴都掉下來了,這麼小的孩子可以端湯而且不會打翻,太驚訝了。可見孩子可以教,他也可以做得很好,只要我們給他機會。

我們終於坐下來後,一位漂亮的小女孩來替我們倒水並送菜單,然後一位小男生來點菜,他很有自信的掏出本子,先從女士點起,然後男士,看他嚴肅地在寫,我忍不住偷看一下,果然全是注音符號,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文字是溝通的工具,只要達到目的,任何符號都可以用。

後來與蔡穎卿談時才知道這些都是在網路上報名來參加「小廚師」實做活動的小朋友。從早上九點鐘父母把他們送來報到後,他們便留在餐廳中學習如何擺菜、擺刀叉、做沙拉,做甜點,實際動手做一個小廚師。中午時,父母以客人身分光臨,接受孩子的服務,吃完再把孩子帶回家。這一天她控制客人人數,不接受第二輪訂位。她強調在事前仔細教,儘量避免孩子做完,大人又把它重做一遍的窘況,所以她的孩子都很有自信。

實做體會教養 最真實的教育

她說她希望藉著這個活動讓孩子從實做中學到安排工作順序的重要、時間感、呈現食物的重要、美食的知識,最後得到自己的成就感。實做是一條通往教養真正的路,雖然進度很慢,卻是唯一的路。餐廳絕對不只是吃飯的地方,它是展現生活教養的地方。孩子從餐桌的擺設、餐具的安排、上菜的順序、服務的態度上學到最真實的生命教育一課,以後有服務他人的心,也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良有以也!我今天看到一個有心人,在她的能力範圍內,不計較成本,成功的教育了十二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只要我們對教育關心、肯參與投入,台灣的未來就會有希望。走出來時,雖然天陰欲雨,我的心卻是明亮愉快的。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2009/05/26 聯合報】

畢恆達:女人不美就沒有價值?

24 五月, 2009

2009.05.25 retrieved fro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923289.shtml

穿過校園的海報走廊,只見美腿林立。法律之夜的海報是一雙穿著絲襪與高跟鞋的美腿, 裙擺以上不見。工科之夜是一雙穿紅色高跟鞋的美腿沿階梯走下,短裙以上不見;宣傳詞寫著「學長幫你寫功課」。是女同學只要長得好看,打扮漂亮來參加舞會, 功課自然會有男學長代勞嗎?森林之夜則是穿高跟鞋的裸女剪影。這裡的女性身體,或者遭切割,或者缺少互動的主體。大學生尚且喜歡使用女體(部位)來進行宣 傳,讓人不由想起為電玩打廣告、為職棒開球的瑤瑤。

社會看待女體標準嚴苛

瑤瑤與舒舒能夠瞬時成為街談巷議的主角,部份由於有媒體趁機假藉報導新聞之名,行刊載女體之實。對此事件輿論有幾種說法。

有人認為是「物化女性」,然則物化已經成為空洞無力的意識形態名詞。有人視「童顏巨乳」為一種身體的天份與技能,就像知識與工藝。只是此種技能顯然受到社 會的貶抑。有人則指出巨乳如何源自日本,而且已經成為一種過於單一的法西斯美學標準。不過巨乳也許就像迷你裙,裙長不斷循環改變,不變的是社會對於女性身 體訂定嚴苛的標準。

對於某些異男而言,女體是附加價值。所以尋訪光華商場可以看到海咪咪美女矽膠滑鼠墊、有裸女照片的打火機、可投射裸女形光點的雷射筆。總之一項產品在滿足 基本功能之外,若同時可以順道欣賞女體,何樂而不為?更不用說,婚喪喜慶需要電子花車、書展資訊展要請來show girls,連政府舉辦的水上救生訓練也要有年輕比基尼女郎擔任溺水等待救援的角色。只是事情往往本末倒置,安排來助興的反而變成了活動的主角。

男人自以為高女人一等

結果,女體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條件本身。女人如果不美,身體之外的價值也跟著隱匿消失。有一年女網賽,在莎拉波娃出局之後,由大小威廉絲進行決賽,男同 事說,沒有美女,那我看男網就好了,幹嗎看女網。報紙也報導說,這幾年的女子撞球愈來愈難看了,因為女子選手太不重視穿著打扮。而媒體鎮日出現「美女」的 標題,如「物理系美女,棄博士當社工」、「美女博士教物理,科學有魅力」、「美女巡官神似陳喬恩」、「美女輪機師年薪二四○萬」、「美女檢察官追嫖客名 單」。美女這個形容詞,究竟是一種附加價值的稱讚,還是貶抑女性專業知識的障眼法,讓博士與檢察官一樣無法逃脫。就像一位女校長所言,有人對其學校老師 說,「你們能夠跟這麼漂亮的女校長共事,真是幸福」,這真是對女校長的讚美嗎?

十五分鐘的新聞熱度過後,瑤瑤也許轉型成功,也許遭人遺忘。但是女性的身體遭到嚴格檢視,女性的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又同時遭到忽視與貶抑,進而讓男人不自覺自以為高女人一等,相對於「童顏巨乳」的流行,這恐怕才是問題所在。

(本文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2009/05/24 聯合報】

廖玉蕙:我們就該這樣長大嗎?

26 四月, 2009

國小五年級時,我從潭子鄉下轉學到台中城裡。音樂老師要我們全班同學以國歌的旋律比畫指揮的動作,緊接著,我被叫到講台上單獨示範。我永遠忘不了音樂老師厲聲奚落我:「鄉巴佬」、「土包子」、「笨蛋」時,四周同學揚起的哄笑,我含淚下台,好強地不讓眼淚落下,心裡受傷且羞愧難當。

次日,老師從朝會的隊伍裡將我喚上升旗台,指揮全校師生唱國歌。面對天外飛來的榮耀,父母既驕傲又歡喜,同學也欣羨不已,只有我對音樂老師的喜怒無常滿懷憤怒。老師的羞辱正中鄉下孩子自卑的痛處,至今想來,當日的辛酸猶然歷歷如在眼前!

被老師羞辱 傷痕一輩子

語言暴力對敏感的孩子而言,更勝肢體的體罰。這個可怕的經驗,讓我在當上老師後,格外謹慎小心,甚至矯枉過正,對學生不當言行,非但未敢厲聲斥責,連正確的教訓也怯於出口,我好怕學生即使表面嘻笑,心裡跟我當年一樣受創嚴重。

朋友聚談過往,幾乎每位都可以說出一、兩樁類似的難堪事。一位曾因家境貧窮,沒錢理髮,被老師用剪刀從前額正中央剪了個大窟窿,他躲躲閃閃回家,在頭髮恢復秩序的好幾個禮拜內都抬不起頭來;一位數學不佳的朋友,屢屢在解不出答案的黑板前,被老師一再斥責:「光會吃饅頭,把個腦袋吃得像個大饅頭!有什麼用!一點內餡兒也沒有。」他因此懷恨饅頭,連帶痛恨賣饅頭的爸爸!甚至因此好長一段時間都拒絕再吃饅頭。

上學成噩夢 談什麼教改

一位女生曾因彆扭地不肯聽老師的話和同學握手言和,被當眾狠狠甩了兩記耳光外加奉送的「賤胚」二字!兒子上小學時,我曾抽空去送便當,接近教室時,赫然聽到老師正不耐煩地責罵一位學生:「你是豬啊!怎麼教都教不會!去!去!站到豬圈裡去!」原來數學題目算錯了,被罰站到講台旁邊兒用粉筆畫出的所謂「豬圈」的大圈圈裡!我立即閃身窗口外的幾十公尺處,就怕一不小心撞見被貶斥為「豬」的學生羞愧窘迫的眼神。

黃昏時分,日光微微,難堪的心事被一一攤展。有人嘆息,有人氣憤,卻也有人下了這樣的結論:「雖然如此,我們不也都走過來了!小孩就是要操啦!不能太寵膩他們!否則,將來一點受挫力也沒有。」我嗒然若失,為朋友誤以屈辱為訓練、錯以忍辱負傷為受挫能力的良性積累而悵然。如果教育只在原地踏步,老師聽不到角落的低聲啜泣,求學竟成為孩童悲傷的源頭,而學校也沒有設法改善的動機,今日的學生猶然受著我們昔日所身受的苦,孩子還得繼續為師長的不當言行自行止痛療傷,那還侈談什麼教育改革!

師不出惡言 身教勝言教

近日教育部警覺於社會風氣日益敗壞,正大力推動學生的品格教育。我以為學校是知識傳授的聖殿,溫、良、恭、儉、讓的德行,不只是拿來當考題用,老師若能以身教示範—不動輒口出惡言,一定比滔滔的言說更具影響力吧!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2009/04/26 聯合報】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8694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