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2009 的封存

別小覷了幼兒園

26 五月, 2009

by Robert Fulghum

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about how to live and what to do and how to be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 Wisdom was not at the top of the graduate school mountain, but there in the sand pile at school.
These are the things I learned:

•Share everything.
•Play fair.
•Don’t hit people.
•Put things back where you found them.
•Clean up your own mess.
•Don’t take things that aren’t yours.
•Say you’re sorry when you hurt somebody.
•Wash your hands before you eat.
•Flush.
•Warm cookies and cold milk are good for you.
•Live a balanced life – learn some and think some and draw and paint and sing and dance and play and work every day some.
•Take a nap every afternoon.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watch out for traffic,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Be aware of wonder. Remember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the roots go down and the plant goes up and nobody really knows how or why, but we are all like that.
•Goldfish and hamsters and white mice and even the little seed in the Styrofoam cup – they all die. So do we.
•And then remember the Dick-and-Jane books and the first word you learned – the biggest word of all – LOO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in there somewhere. The Golden Rule and love and basic sanitation. Ecology and politics and equality and sane living.

Take any one of those items and extrapolate it into sophisticated adult terms and apply it to your family life or your work or government or your world and it holds true and clear and firm. Think what a better world it would be if we all – the whole world – had cookies and milk at about 3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n lay down with our blankies for a nap. Or if all governments had as a basic policy to always put things back where they found them and to clean up their own mess.

And it is still true,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when you go out in the world, it is best to hold hands and stick together.

別小覷了幼稚園

我們做人處世所真正需要的知識,大部份在幼稚園裏已經學到。

人生在世應該怎樣生活、應該做些什麼以及怎麼為人,我在這方面所需要的知識,大部份是在上幼稚園時學到的。智慧並不存在於大學研究所的象牙之頂,而是在幼稚園的沙池裡。

我在幼稚園學到東西是:

要和別人分享一切。

事事要公平。

不可以欺負人。

東西用完要放回原處。

自己弄亂的東西要自己整理。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據為己有。

冒犯了別人要說對不起。

吃東西前要洗手。

生活要平衡,每天都要學一點新知識和練一練動腦筋,畫畫圖、唱唱歌、跳跳舞、玩玩遊戲,也要工作一番。

下午要小睡休息。出門時小心車輛。最好大家手牽手聯在一起。要知道世界是奇妙的。想想杯子裡的小種子,它會生根出芽,然後長成一株植物。雖然沒有誰真正知道原因,但我們大家也一樣生根成長。

金魚、田鼠、小白鼠,和甚至杯子裡的種子──全都遲早會死。我們自己也不例外。

然後要把妳最早學會的一個字記住:「看」。

你需要的一切知識,都在某處可以看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準則、親人惜物的愛心、基本的衛生常識、環境生態和政治以及健全的生活之道,盡在其中。

試想想,如果每天到了下午三點鐘我們就人人都有點心和牛奶吃,吃完就躺下來蓋上毛毯睡個午覺,世界會多美好啊!或者,如果我們的國家和別人的國家都訂有基本的政策;把東西放回原來的地方,自己整理自己弄亂的東西,那麼,世界將會多美麗啊。

還有,不論你是什麼年紀,你走到外面的世界,最好還是跟別人手牽手緊靠在一起。

洪蘭:生活即教育

26 五月, 2009

轉貼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926897.shtml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最近我在一家餐廳中看到了這個理想的實現。

小學生當侍者 表現不輸大人

很多父母都讀過蔡穎卿的《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這本暢銷書,我很喜歡這本書,尤其喜歡她的人生哲學、生活品味及烹飪技術,所以在一個星期天中午,我帶母親和親友去了她的餐廳。

我們一走進門就看到一個很可愛的小男孩,穿著黑色的侍者制服,腰上圍的圍裙幾乎拖到地,迎上前來,很正式的說:「請問您有訂位嗎?」然後一本正經的在訂位單上劃去我的名字,說:「這邊請」。他把我們帶到窗邊的位子,但是我們都沒有坐下,因為太驚訝了,十二個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朋友,侍者打扮,圍裙口袋上還掛著一條折的整整齊齊的毛巾,穿梭在桌子間端茶、上菜。一時間,覺得自己好似來到了格利佛的小人國,周圍都是小大人。

孩子們有機會 就會做得很好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用托盤端了一碗湯,目不斜視的專心走路,走到桌子前面,另一個跟他同樣年齡的女孩幫她把湯放在客人前面,說「請慢用」,然後告退。我們看得下巴都掉下來了,這麼小的孩子可以端湯而且不會打翻,太驚訝了。可見孩子可以教,他也可以做得很好,只要我們給他機會。

我們終於坐下來後,一位漂亮的小女孩來替我們倒水並送菜單,然後一位小男生來點菜,他很有自信的掏出本子,先從女士點起,然後男士,看他嚴肅地在寫,我忍不住偷看一下,果然全是注音符號,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文字是溝通的工具,只要達到目的,任何符號都可以用。

後來與蔡穎卿談時才知道這些都是在網路上報名來參加「小廚師」實做活動的小朋友。從早上九點鐘父母把他們送來報到後,他們便留在餐廳中學習如何擺菜、擺刀叉、做沙拉,做甜點,實際動手做一個小廚師。中午時,父母以客人身分光臨,接受孩子的服務,吃完再把孩子帶回家。這一天她控制客人人數,不接受第二輪訂位。她強調在事前仔細教,儘量避免孩子做完,大人又把它重做一遍的窘況,所以她的孩子都很有自信。

實做體會教養 最真實的教育

她說她希望藉著這個活動讓孩子從實做中學到安排工作順序的重要、時間感、呈現食物的重要、美食的知識,最後得到自己的成就感。實做是一條通往教養真正的路,雖然進度很慢,卻是唯一的路。餐廳絕對不只是吃飯的地方,它是展現生活教養的地方。孩子從餐桌的擺設、餐具的安排、上菜的順序、服務的態度上學到最真實的生命教育一課,以後有服務他人的心,也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良有以也!我今天看到一個有心人,在她的能力範圍內,不計較成本,成功的教育了十二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只要我們對教育關心、肯參與投入,台灣的未來就會有希望。走出來時,雖然天陰欲雨,我的心卻是明亮愉快的。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2009/05/26 聯合報】

畢恆達:女人不美就沒有價值?

24 五月, 2009

2009.05.25 retrieved from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4923289.shtml

穿過校園的海報走廊,只見美腿林立。法律之夜的海報是一雙穿著絲襪與高跟鞋的美腿, 裙擺以上不見。工科之夜是一雙穿紅色高跟鞋的美腿沿階梯走下,短裙以上不見;宣傳詞寫著「學長幫你寫功課」。是女同學只要長得好看,打扮漂亮來參加舞會, 功課自然會有男學長代勞嗎?森林之夜則是穿高跟鞋的裸女剪影。這裡的女性身體,或者遭切割,或者缺少互動的主體。大學生尚且喜歡使用女體(部位)來進行宣 傳,讓人不由想起為電玩打廣告、為職棒開球的瑤瑤。

社會看待女體標準嚴苛

瑤瑤與舒舒能夠瞬時成為街談巷議的主角,部份由於有媒體趁機假藉報導新聞之名,行刊載女體之實。對此事件輿論有幾種說法。

有人認為是「物化女性」,然則物化已經成為空洞無力的意識形態名詞。有人視「童顏巨乳」為一種身體的天份與技能,就像知識與工藝。只是此種技能顯然受到社 會的貶抑。有人則指出巨乳如何源自日本,而且已經成為一種過於單一的法西斯美學標準。不過巨乳也許就像迷你裙,裙長不斷循環改變,不變的是社會對於女性身 體訂定嚴苛的標準。

對於某些異男而言,女體是附加價值。所以尋訪光華商場可以看到海咪咪美女矽膠滑鼠墊、有裸女照片的打火機、可投射裸女形光點的雷射筆。總之一項產品在滿足 基本功能之外,若同時可以順道欣賞女體,何樂而不為?更不用說,婚喪喜慶需要電子花車、書展資訊展要請來show girls,連政府舉辦的水上救生訓練也要有年輕比基尼女郎擔任溺水等待救援的角色。只是事情往往本末倒置,安排來助興的反而變成了活動的主角。

男人自以為高女人一等

結果,女體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條件本身。女人如果不美,身體之外的價值也跟著隱匿消失。有一年女網賽,在莎拉波娃出局之後,由大小威廉絲進行決賽,男同 事說,沒有美女,那我看男網就好了,幹嗎看女網。報紙也報導說,這幾年的女子撞球愈來愈難看了,因為女子選手太不重視穿著打扮。而媒體鎮日出現「美女」的 標題,如「物理系美女,棄博士當社工」、「美女博士教物理,科學有魅力」、「美女巡官神似陳喬恩」、「美女輪機師年薪二四○萬」、「美女檢察官追嫖客名 單」。美女這個形容詞,究竟是一種附加價值的稱讚,還是貶抑女性專業知識的障眼法,讓博士與檢察官一樣無法逃脫。就像一位女校長所言,有人對其學校老師 說,「你們能夠跟這麼漂亮的女校長共事,真是幸福」,這真是對女校長的讚美嗎?

十五分鐘的新聞熱度過後,瑤瑤也許轉型成功,也許遭人遺忘。但是女性的身體遭到嚴格檢視,女性的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又同時遭到忽視與貶抑,進而讓男人不自覺自以為高女人一等,相對於「童顏巨乳」的流行,這恐怕才是問題所在。

(本文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2009/05/24 聯合報】

托兒所尋找經營者

20 五月, 2009

意者請洽陳先生 0935-511-661
想事先了解概況者
可先聯絡陳老師

【聯合報╱社論】什麼原因要將新生嬰兒「全日托」?

7 五月, 2009

這真是天下父母最驚懼的噩夢:死亡的寶寶由不稱職的保母像廢棄物般置於門口的塑膠箱裡,本該柔軟的身軀竟然在冰箱凍成「像冰棒一樣」。

隨著保母夫婦落網,同樣托嬰給這名「盧老師」的父母,這才赫然發現:親手託付照顧重任的對象,竟然是一對通緝犯。這個情節,勢必讓眾多同樣透過網路尋求「親職外包」的家庭同感驚愕,還有多少不合格的保母正在網路上招攬生意?

悲劇發生後,一定有反省與質問。近年來,在歷次的保母虐童、托嬰猝死事件之後,總跟著「如何挑選好保母」的撇步教戰,似乎意指是父母「識人不明」、「所託非人」,才導致這些意外的個案。事實上,保母、托育難題絕不是個別家庭的責任,而應是政府及整個社會的共同承擔。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去年出生人數首度跌破廿萬人,創下歷年新低。在政府力挽少子化的狂瀾時,更該檢視這個社會提供父母怎樣的育兒資源?親職與工作之間,如何能夠兩全?

根據報載,冰凍女嬰才三個月大,但父母卻選擇廿四小時寄放保母家,選上的也是托兒價碼不到一般行情一半的廉價保母;可以想像年輕的勞工雙親,可運用的育兒資源不多。我們想問:是怎樣的原因,讓新生嬰兒父母必須違反常情地選擇「全日托」式托嬰?

政府近年對托育政策的著力,包括「社區保母系統」、育嬰假、近日剛通過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相對於人民的托育困境,只能說這些美意皆是「看得到、吃不到」。

以實施了七年的育嬰假來說,根據統計,勞工請育嬰假的比率只有百分之三,五成六的企業未提供育嬰假申請,能申請育嬰假的婦女倒有百分之十六選擇自動離職;敢享受育嬰假美意的,只有鐵飯碗的公教人員、國營事業員工。剛上路的育嬰假津貼只怕是同樣狀況,有多少人敢提出育嬰假,還要六成薪的津貼呢?

育嬰假既形同虛設,新手父母若在意收入,就得重回職場;托兒問題就接踵而來。若家中長輩無法代勞,在缺乏「公共化托育」的台灣,就只能求助保母市場。

近年內政部委由民間團體在各縣市設立了五十六個「社區保母系統」,協助保母接受訓練、取得證照,並在媒介給父母後負責督導。合格保母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接受急救訓練且投保第三人責任險,降低嬰兒猝死的職業風險,實務上也有保母當場施行嬰兒CPR,救回小生命的例子。

內政部一心想推動「保母證照化」,去年四月起開跑的「托育補助」,還將「補助」與「保母管理」、「父母就業」綁成一串,年收入一百五十萬以下、且就業的夫妻須托用「社區保母系統」的合格保母,才能領取每月三千元的育兒補助。但拖著「保母管理」、「父母就業」的兒童福利終究是走不遠的。內政部原本估計,全國約有四萬名幼兒有托育需求,領有保母執照人數已達五萬五千多人;但如今檢視成果,進入社區保母系統的合格保母仍只有一萬三千多人,可見誘因不足;不論家長多麼希望領這三千元補助,還是有兩萬多個寶寶找不到合格社區保母,發出的補助不到預算的一半。

更多家庭只好捨棄津貼,改找廉價的無照保母。以台北縣市看,一般行情,十小時的托育費約一萬六千元到一萬八千元,廿四小時則在兩萬四之譜;「盧老師」低了一半的價碼是比三千元補助更實惠,難怪眾多非典型就業、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父母會趨之若鶩。

政府今年三月已將「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送進立法院審查,法中明訂居家式保母的各項規範,雖然條文仍有爭議,卻是管理「無照保母」的第一個法源依據,應是全面提升托育品質的另一個起點。

在生育率不斷下滑的困境中,政府更有責任要讓台灣成為一個適合生養小孩的地方。生得起,也要養得活!
【2009/05/07 聯合報】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890707.shtml

《解放孩子的潛能》讀書會

1 五月, 2009

現代社會的緊張生活,讓父母面臨的親職挑戰更加嚴峻,也給孩子帶來許多壓力。本書從孩子的整體成長和所需教育兩個方面,幫助父母瞭解和支持孩子。書中討論下列問題:如何從錯誤中學習?孩子的走路、說話和遊戲、節奏對兒童的重要性、男孩和女孩的差異,該在何時上學?家長和老師的關係是什麼?孩子該如何面對複雜的社會?青春期問題等。作者告訴我們,父母只有用恰當的方式來滋養、培育與啟蒙孩子,創造出最佳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本課程設計以隔週二個半鐘頭的時間,透過討論華德福幼兒教育相關的書籍,以及相應的藝術課程,包括濕水彩畫、形線畫、蜜蠟捏塑、手工布偶製作、五聲音階歌曲及韻文童謠等,用全新、全面的觀點審視人類的成長歷程,幫助大人重新瞭解孩子的成長節奏,達到對孩子成長學習最大的幫助與瞭解!

書目:《解放孩子的潛能》馬丁˙洛森,人民文學出版社
馬丁˙洛森在華德福學校任教二十多年,同時兼任美國格林威治大學的教師。他積極參與國際華德福教育運動,常到世界各地演講和授課。
授課方式:藝術活動、幼兒教育讀書會討論
上課時間:第一階段自4/18日起至6/27隔週六 上午9:00至12:00
授課對象:家長、老師以及對幼兒教育有興趣的朋友
授課費用: 500元/堂, 2500元/6堂, 4800元/ 12堂。
報名方式:親自或以電話向子芽兒報名、繳費或利用以下報名表填寫後以email回傳。
授課地點: 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
授課講師: 蕭志暉
子芽兒華德福課後學校 主帶老師
教育冬令體驗營 主帶老師
子芽兒國中小藝術課程老師
台中豐樂實驗小學 藝術課程老師
陽明山國家公園 自然體驗營 設計及主帶老師
紐西蘭 TARUNA 人智學成人學院師資課程及實習二年,
宜蘭 慈心華德福實驗小學 導師三年
宜蘭 慈心華德福托兒所 行政二年
台大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 研究體制外學校教育
子芽兒親子成長空間 報名電話:02-2392-2739 傳真電話:02-2358-1797
e-mail:sunseed.taipei@msa.hinet.net
地址: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13巷12號1樓(近信義路及永康街,SUBWAY巷內)